比亞迪!比亞迪!...2023 年來,有關比亞迪的聲音不絕如縷,響徹大江南北,也飄向了大洋彼岸。耕耘新能源賽道十余年,比亞迪迎來豐收季節,碩果累累。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遙遙領先,一騎絕塵;一舉成為了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制造商;核心技術 " 云輦 "" 易四方 " 碾壓同行。比亞迪的確可以憧憬更美好的未來了,而 " 出海 " 便是構建美好未來的不二之選。
今年 1-4 月,中國汽車出口數量趕超日本,實現了世界第一的壯舉,然而從品牌銷量以及覆蓋面,影響力上來講,還是遠遠落后于大眾、豐田等國外車企。中國汽車制造走出國門,是中國汽車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。
當面臨著兩個選擇時,我們或許可以用過來人的經驗來借鑒一下。
時光來到 1984 年,彼時大眾進入中國,這是在中國汽車工業薄弱,希望用市場換技術的背景下促成的。中國改革開放自 1978 年開始,迫需完成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身份轉變,而汽車工業的發達與否是判斷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的重要參考。面對著技術與經驗的雙重匱乏,只能畫出了 " 市場潛力十足 " 這塊大餅,以此吸引國外汽車廠商,也鮮有回應,只有時仍大眾汽車董事長卡爾 · 哈恩優越的戰略眼光看重了中國市場的潛力,力排眾議主導了與上汽的合作,才有了后來的上汽大眾。
這次合作,中國獲得了完整汽車產業鏈的發展和建設,而大眾汽車則獲得了巨大的市場,以及近四十年的市場話語權。大眾汽車也先人一步走入國人眼中,一代經典 " 桑塔納 " 更是成為了許多數人眼中的 " 夢中情車 "。
再把時光拉回 2018 年,在上海政府支持下,特斯拉在臨港地區獨資建設集研發、制造、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,這標志著特斯拉超級工廠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。此時特斯拉引入中國,是為了帶動中國的新能源電動車行業發展強大起來,一來,可促進相關產業鏈的升級;再者,可促進國內新能源車企發展,形成良性競爭,培養行業人才。畢竟特斯拉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一體壓鑄機,高度自動化的車間,還掌握著新能源汽車許多先進生產技術。
合資經營確實有著以下優點:其一,可以減少國際化經營的資本投入,和當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資,資本投入減少,風險較低。其二,有利于彌補跨國經營經驗不足的缺陷,吸引和利用東道國合資方的資源。其三、充分利用當地合作伙伴的經驗和本土知識,彌補自己經驗不足的缺陷。
但比亞迪若合資建廠,那就意味著需要分出市場份額,意味著市場主動權流失、話語權缺失,或許還需要共享技術成果,但以目前而言,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技術是領先的。合資建產雖會降低風險,為更快進入市場提供便捷,但此時比亞迪勢頭大好,可以承擔著一定的風險。如今比亞迪受邀歐洲建立工廠,情形與特斯拉進入中國自建工廠頗有幾分相似。比亞迪如若不遇資金緊缺狀況,且能夠承擔壓力與風險,顯然自建工廠是最優選。
中國車企即將迎來出海大浪潮,比亞迪早前已在東南亞布局,長安、吉利也緊隨其后,落子東南亞,未來還會在更多地區開花。合資還是自建?這并不是比亞迪面臨的選擇,也是眾多車企需要面對的。